为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省文旅厅牵头起草的《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于12月26日(星期二)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详细解读《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有关情况。
文字直播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于12月26日(星期二)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详细解读《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有关情况。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贾鹏锋主持。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为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省文旅厅牵头起草的《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我们今天邀请省文旅厅副厅长陈思宇先生,向大家详细解读《条例》有关情况,共同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财政厅总会计师张言女士、省体育局副局长曲永凯先生、省残联副理事长张振英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提问,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首先请陈思宇先生介绍情况。
省文旅厅副厅长 陈思宇:
《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下称《条例》)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公布,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我省公共文化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的高度重视。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文旅厅,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全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省直相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分别从《条例》出台的背景、过程及内容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一、《条例》制定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以推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公共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落实好中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下称《保障法》)于2017年3月颁布实施,有力促进了公共文化建设。《保障法》作为公共文化领域一部基础性、全局性、综合性、框架性的重要法律,需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让其更好地得以贯彻实施、落地见效、推动工作。近年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全省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加迫切。通过制定本《条例》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从而为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律支撑。同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积极呼吁制定我省落实《保障法》的配套条例,更好保障全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鉴于此,制定《保障条例》被省人大列入第十三届五年立法计划,并于2021年正式启动相关立法工作。
二、《条例》出台过程 为立一部务实管用、有价值的地方法规,省文旅厅成立了专题小组,制定了具体方案,全力推进。两年多来,《条例》草案先后经省司法厅、省政府专题会、省政府常务会、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审议通过,最终于2023年7月27日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立法期间,省人大、省司法厅、省文旅厅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对草案内容多次研究、反复论证、数易其稿,保障了条例质量。
三、《条例》主要内容 该《条例》分为7章55条,依次为总则、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明确:一是坚持立法立责。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村(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尽的主体责任和相关职责,强调在党的领导下,政府主导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尽最大可能保障全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突出网络建设。条例明确了市县乡村四级应建、可建的公共文化设施类别及具体要求,夯实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对公共文化设施拆除、重建、改建的原则、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三是强化服务供给。条例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主体、内容、渠道、方式以及工作重点等都作出了相应规定,特别是对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促进均等化服务供给、开展文化数字化服务等方面都明确了工作要求,保障全省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四是注重社会参与。条例提出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明确了社会力量、相关单位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提供的渠道、方式、方法等,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建设路径,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格局。五是加大保障力度。条例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在标准制定、资金保障、队伍建设、监督考评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强化依法保障。
四、条例特色亮点 《条例》在衔接上位法的同时,注重结合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状,结合省情实际,以兜底线、补短板、促发展为总体要求进行谋篇布局,特色亮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约束性和前瞻性。
一是总体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契合时代发展,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性和融合性。 主要体现在“社会力量参与”单独成篇,共计8条12款,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力量三方之间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合作方式、参与路径、相关要求等,目的是进一步有效盘活和用好现有文化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尽可能发展社会增量,实现体制内外资源互动、优势互补、工作互联,共同惠及人民群众。2.展现吉林特色,强调政策的有序衔接和资源有效利用。主要体现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乡镇机构改革与本级文化阵地建设、重要文化惠民项目等方面政策衔接,强调以“三地三摇篮”为核心的红色文化、长白山文化等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效融合等工作进行衔接、融合。3.符合全省实际,强调既量力而行又有所作为。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标准制定、考核监督等方面进行明确和规定,聚焦保障基层。各项条款任务都是我省实际工作中急需进行推动和落实的,而且经过几年或稍长时间的努力是可以办到的。4.注重可操作性,强调可落地、可执行。主要体现在绝大部分条款都是一项可执行的具体工作,责任明确,任务清晰,为各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工作指南。
二是亮点条款。《条例》中有些条款在破解当前工作瓶颈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基层重点。本条例对内部机构改革的乡镇街、村(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提供等基层重点、难点工作方面都做了具体详实的规定和明确。2.紧盯工作热点。本条例对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为主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机关单位、学校的相关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夜间免费开放,促进文旅融合、军民文化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等人民群众关心、文化工作者关注的相关工作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加以推动。3.直击保障难点。本条例对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宣传报道、注重基层人员配备等目前还存在一定困难和短板的相关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可持续提供了法制保障。4.瞄准服务弱点。本条例对保障儿童、妇女、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都进行了明确规定,用法制的手段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有力监督下,本《条例》的颁布实施,必将为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快吉林文化强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省财政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出台了哪些资金保障政策,取得了哪些效果?
省财政厅总会计师 张言:
一直以来,省财政按照国家和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政策和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2023年,累计筹措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6.3亿元,支持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推动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体传媒事业繁荣发展。
一是支持保障全省各级各类公共图书、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和体育场馆等1216个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运转,开展公共文化场所标准化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条件,保障群众充分享受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二是支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及各级文化馆(站)文化艺术普及等。开展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戏曲进乡村、送演出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等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支持向边远贫困、边疆民族和革命老区选派文化工作者,以及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公益文化岗位,开展文化专兼职人员培训等,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支持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广播电视信号无线覆盖等,保障群众收听广播、观看电影电视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下一步,省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办法,根据基层和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更加务实、更有成效的政策和项目,确保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要求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中国吉林网记者:请问体育部门在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省体育局副局长 曲永凯:
近年来,省体育局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围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三个方面,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落实“十四五”任务要求,加大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齐健身设施短板,积极推动各地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升级改造,共同建设一批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小型体育公园、健身步道、轮滑场、可移动自然冰场等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继续推进体育部门所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不断提升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质量,在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或当地媒体及时公布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项目、开放时段、收费标准、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方便群众及时获知场馆相关开放信息,妥善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以体育总局“三七三一”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为主线,结合我省“十百千万”赛事活动体系培育方案,突出吉林地域特色、资源禀赋、文化积淀、民间民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全民健身精品赛事活动。争取每年举办国际级、国家级比赛达到50次以上,举办职业赛事活动达到50次以上;举办省级体育赛事活动达到200次以上;各市(州)、县(市、区)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达到2000项以上;每年参赛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突破百万人次,观赛群众突破千万人次。持续夯实“健康吉林·爽动盛夏”和“健康吉林·乐动冰雪”冬夏两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全民健身线上活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补、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三是加大科学健身供给。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结合元旦、春节、纪念毛泽东同志题词、全民健身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突出儿童青少年、职工、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作用,吸引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以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为重点,广泛开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北方法制报记者:省残联将采取哪些举措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
省残联副理事长 张振英:
《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的文体工作提供了遵循,创造了条件。省残联将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会同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大残疾人文化服务供给力度,切实保障广大残疾人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与文化和旅游、体育等部门的联合联动,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丰富面向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将残疾人文化活动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日常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公园、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和机构,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公益音乐会、文创产品展示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文化艺术普及活动,促进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均衡、高质量发展。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增加盲文图书和视听文献资源,配备有关阅读设备,为视障人士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
二是持续组织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周”“书香吉林·阅读有我”等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推动村、社区及基层残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帮助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活动、融入社会。组织各级残疾人艺术团深入基层、深入残疾人家庭开展“送文艺进基层”演出,为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搭建平台,进一步活跃和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积极发挥助残志愿团队作用,采取多种形式,为残疾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广泛实施文化助残项目。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服务项目和村级残疾人文体活动点建设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层文体设施、残疾人综合服务场所等,创建一批残疾人文体活动点,增添必要的文体设备,帮助城乡残疾人普遍参与社区文化生活。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动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常态化。进一步加强与省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办好电视手语栏目,更好畅通残疾人无障碍信息通道。大力推动《马拉喀什条约》的实施和推广,会同省委宣传部、长春电影节组委会、中国传媒大学持续办好长春电影节“光明影院”公益项目单元活动,与吉视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做好有线电视端无障碍电影点播服务,继续开展“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进影院、进校园、进图书馆、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推进“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公益助残项目在我省落地落实。
四是不断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扶持一批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和师资培养,推进后备人才储备。积极搭建特殊艺术交流展示平台,开展残疾人书法、绘画、朗诵、艺术表演等文化活动,推进特殊艺术繁荣发展。举办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打造文艺精品节目,展示残疾人特殊艺术风采。
五是大力推动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可吸纳残疾人就业、具有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网络文化创业基地,拓宽残疾人文化产业就业渠道,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扶持一批残疾人参与非遗项目,积极培养残疾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带头人,培养残疾人工匠和技能型人才,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文化就业创业,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
香港商报记者:请问我省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实质性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下一步着重抓好哪些工作?
省文旅厅副厅长 陈思宇: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安排部署,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体要求,以标准化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效保障了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组织保障体系有效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和惠民项目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省政府民生实事加以推进;成立了由省文旅厅牵头,省财政厅、省体育局、省残联等23个省直单位部门参与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形成工作合力。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政策,各市县党委、政府均制定出台对应的配套政策。同时,会同省人大相关委员会适时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从而保障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基层设施体系全面建成。经过积极推动,全省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全覆盖,乡镇街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农村文化小广场实现全覆盖,总体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主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全覆盖。据全国最近评估结果显示,我省公共图书馆一级馆占比达40.9%、文化馆一级馆占比达41.3%,均为东北三省一区最高。
三是服务标准体系基本构成。“十四五”以来,连续三年制定印发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明确了政府底线保障标准。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均制定出台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城乡、地域人群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
四是活动品牌体系日渐育成。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各层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省里组织实施的送演出下基层、全省广场舞大赛、“精彩夜吉林”消夏演出季、四季村晚等,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的文化大餐。各市县乡村也培育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延边州开展的“民艺·民风·民俗”优秀民间文化团队和文化能人展演,长春市双阳区的“魅力双阳”社区艺术节,磐石市松山镇的“畅响松山”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等品牌文化活动,均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据统计,今年全省累计组织开展线下线上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2.9万余场,惠民达1.26亿人次,较好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是数字服务体系总体集成。近几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突出科技创新,持续提升服务效能。整合各级各类文化场馆数字资源,建成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一体服务平台暨吉林文旅云。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场馆数字资源总量已达2600TB。同时,各级文化阵地数字化服务方式不断更新迭代,与线下形成了全时空无死角立体化的服务网络。
综上,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积累性工作,涉及部门多,群众需求大,品质要求高。下一步,我厅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动全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不断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品质化、数字化发展,更好保障全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一是推动全省行业发展。结合国家要求和全省实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发挥制度优势,从行业发展角度统筹推动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优化服务网络,更好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
二是抓好重点专项工作。主要抓好古籍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四季村晚”“春雨工程”等多个重点专项工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
三是大力开展文化惠民。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主题,督促指导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文化主阵地在做好免费开放服务的同时,策划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且群众易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全省参加第十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第二十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广场舞展演等全国性群众文化活动,展现我省群众文化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