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3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六五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先生,公布《2023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共同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天华先生、蔡宝峰先生和陈明辉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提问,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首先请张旗威先生介绍情况。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张旗威:
值此六五环境日前夕,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3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3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中央时隔五年再次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锚定美丽吉林建设远景目标,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制保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巩固稳定提升。
现就主要内容发布如下:
一、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和巩固
2023年,全省空气质量改善遇到了很大困难和挑战,受厄尔尼诺事件等因素影响,3、4月份,全省遭遇了近十年来较大范围沙尘天气,6月份部分城市臭氧浓度连续超标。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顶住了压力和挑战,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超常规的办法将不利因素影响降到最低,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经国家核准,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92.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6.5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5微克/立方米,以上两项指标连续8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一氧化碳(CO)、臭氧(O₃)等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6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省无酸雨城市,监测的15个城市降水pH均值为6.43,呈中性。
二、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2023年,全省111个国考断面中,18个断面水质类别同比提升,46个断面水质类别优于国家考核目标。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Ⅰ-Ⅲ类)比例达到86.2%,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优于国家年度考核目标10.1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五类水质断面。水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2021年以来“三连升”,改善幅度位列全国第二。
从我省主要江河看,辽河、鸭绿江、图们江水系水质优,松花江、绥芬河水系水质良好,辽河、绥芬河水系同比去年水质有所好转,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水系干流,东辽河、绥芬河全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
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延吉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稳定。地下水国家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三、生态质量保持良好
2023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66.99,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质量状况连续20年保持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
全省森林覆盖率45.4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67.06%。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
四、农村及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安全
2023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保持在较好水平,农用地土壤环境良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环境质量整体良好,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均值达到89.63。
五、声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2023年,全省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昼间均值为54分贝(A),夜间为45.7分贝(A)。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评价为“好”,昼间均值为67.2分贝(A),夜间为57.5分贝(A)。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为92.7%,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为76.8%,连续6年持续提高。
六、辐射环境保持稳定
空气、水、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浓度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监测频率范围内电场强度始终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暴露控制限值。
从公报总体看,去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稳定、巩固和提升的态势,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在此,我谨代表省生态环境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新华社记者:克服沙尘等不良因素影响,2023年吉林省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在全国保持较好水平,请问在守护吉林蓝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陈明辉: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把蓝天保卫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统筹监管,印发了《吉林省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同时深入开展了吉林省落实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等三大“攻坚行动”,针对不同时段污染特征,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分阶段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坚持每周调度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每月专题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动员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以“虎口拔牙”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克服诸多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一天一天地争取优良天数。2023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92.4%。特别是7-11月我省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5%,8月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100%,PM2.5月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创历史单月最好水平。
一是推动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减少污染。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项目资金支持,推动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省计划实施的116个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已经完工94个项目,项目完成率81%,其中,重点项目83个,已完成71个,完成率85.5%。项目总数和重点项目完成比例均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任务。在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我们早于国家要求,提前部署,出台了《关于印发〈支持水泥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暂行)〉的通知》,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水泥企业给予错峰生产、专项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今年,我们召开了全省水泥、焦化超低排放改造座谈会,对14家相关企业和地区生态环境部门采取逐个对接,推进完善超低排放改造计划。
二是优化管控模式,破解秸秆禁烧难题。为强化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更好地推进秸秆禁烧工作,我们直插基层,深入到县(市、区)、乡镇、村屯,同基层干部和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2023年秋季,在坚持秸秆全域禁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小切口”改革,建立了秸秆残茬计划处置政策,在应离田尽离田,应还田尽还田的基础上,对离田净度达到80%以上的残茬及难以开展离田、还田的岗(洼)地秸秆进行有计划的处置。残茬计划处置是在现行经济技术条件下,疏堵结合政策中对疏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提升了秸秆禁烧工作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全域禁烧可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组织开展臭氧污染追踪溯源和精准治理;对机动车环检机构开展现场督察检查,严厉打击不规范检测行为,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开展堆场、料场、施工场地和道路扬尘治理,全面排查未按要求密闭或设置围栏、苫盖不严等问题,有效降低扬尘污染。
四是构建协同共治,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我们倡导建立东北三省一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应对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等为重点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实现了区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污染共治。今年上半年,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我们与辽宁省对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判,同黑龙江省召开了联防联控会议,根据分析研判结果,及时调整我省工作计划,有效降低了污染程度。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好统筹协调、综合监管作用,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合力,确保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央视网记者:公报指出,去年吉林省水环境质量创“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请问吉林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这样的成绩?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张天华:
2023年,为实现我省水环境质量显著跃升,我厅以“两河一湖”为重点,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方位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转变。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强化水质管控。2023年,我厅围绕全省水质波动较大的42个重点断面,突出“保目标、抓问题、强措施、求实效”,严格实行“第一时间掌握水质情况、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第一时间采取管控措施,第一时间处罚问责”的4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共采取会商、通报、督办、预警、提示等各类措施10余次,加密监测样本1080个,研判分析数据4032组,有效压紧压实各方工作责任。
二是多措并举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着力补齐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2023年完成33座污水处理厂(站)扩能建设,新增处理能力34.75万吨/天、管网300余公里,74座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入实施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再整治,已经排查出的5836个排口全部完成新一轮复核。强化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春季清河”“夏季攻势”“秋冬会战”系列专项行动,清理垃圾、畜禽粪便3.5万余吨。
三是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共治。推动省内上下游、左右岸相关县市签订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不断完善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根据断面水环境治理达标和改善情况,实行横向资金补偿、纵向资金奖励机制,使各市县区自觉融入到“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格局中来。2023年,落实全省42个市县区共实现上下游互相补偿1827万元,落实流域奖励资金2400万元,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共治的水生态治理模式已基本形成。
四是全面推进规划实施。去年,我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共同推动《吉林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确定的水生态惠民利民、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用水保障能力、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水环境风险防范等5大方面重点任务的实施。截至目前,重点流域规划各项任务扎实推进,修复生态缓冲带486.15公里,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4.03平方公里,2条河流已实现恢复有水目标。
下一步,我厅将全面贯彻落实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全面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一是持续深化“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全力推进水质稳中向好改善。二是加快实施项目建设,推动《吉林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推进一批源头区涵养林、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等水生态提升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三是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坚持三水共治,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香港商报记者:吉林省是生态大省,请问省生态环境厅在推动自然生态保护监管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蔡宝峰: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认真履职、务实作为,统筹推进自然生态保护监督工作,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生态福祉。
一、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
一是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自2017年起,连续7年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共推动4类12个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完成整改,2023年自然保护区内重点问题的整改完成率提升到98.31%。将“绿盾”监督工作纳入各市(州)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形成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的高压态势。二是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平台建设,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内疑似生态破坏遥感影像图斑核实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移送上报”生态破坏问题处置工作机制,自然生态环境管理与监督能力显著提高。三是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成效评估。组织完成“十三五”长白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成效评估工作,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取得实效。
二、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吉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维护东北地区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屏障作用。为切实推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修编《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科学合理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目标任务,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二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三、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积极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创建地区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突破,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重点任务,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营造了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了1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以及32个省级生态县、9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地区积极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结合实际探索形式多样的“两山”转化模式,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工作部署,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加大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坚决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全民自觉行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打造更多“两山”转化示范样板。坚决扛起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政治责任,不断开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新局面。
央广网记者:“无废城市”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请问现在吉林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张天华: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党中央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塑料污染治理等工作,亲自推动有关改革进程。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我省长春市、吉林市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范围。
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作为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重要抓手,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作为加快推进吉林全面振兴、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载体,在全国首批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各地分别结合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省生态环境厅作为“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组办公室,会同中省直各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指导服务、保障提升。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纷纷主动参与、积极响应,掀起全社会共同建设“无废城市”巨大声势。在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快驶入“快车道”,形成“五大体系”齐头并进新格局,为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积蓄“无废”动能。
一是方案体系全面构建,做好“无废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在省生态环境厅等21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组织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编制方案。到2023年上半年,各地已全部完成方案编制,省市两级“无废城市”建设方案体系全面建成。
二是组织体系高效建立,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2023年4月,省政府批准成立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组,办公室设在省生态环境厅。各地全部先后成立了工作专班,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无废城市”建设协调推进体系。
三是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打造“无废城市”建设的“四梁八柱”。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个细化评估标准的省级“无废城市”成效评估办法,指导各地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科学评价“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全省目前已建设各类“无废细胞”611个。出台全国首个细化明确责任分工的“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方案,聚焦16项重点任务,着力找准“无废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与人民群众的共鸣点、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多形式、全角度、高密度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是项目体系滚动推进,夯实“无废城市”建设的发展根基。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城市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农村固体废物、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7方面内容谋划“七大工程”,215个建设项目纳入储备库,总投资841亿元,目前已开工154个、完工114个。
五是保障体系持续强化,提升“无废城市”建设的支撑能力。省生态环境厅与长春市人民政府签署《加快推进长春市“无废城市”建设 打造典型示范的合作协议》,支持长春市牵头签署东北四市“无废城市”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省生态环境厅与12家金融机构共同编制《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金融支持手册》,着力打造“无废城市”金融超市。组建了省级专家库,为各市提供全流程跟踪式指导帮扶。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下,锚定“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协同联动、统筹推进、示范带动、保障提升、项目拉动,进一步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步伐,以“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添绿”“增金”。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六五环境日即将到来,去年我们报道在辽源市举办的省级主场活动得到了广泛关注,请问今年是否继续举办省级主场活动?具体有哪些安排?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蔡宝峰:
六五环境日是充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盛大活动,也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共建美丽吉林的重要宣传契机。今年的六五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正如刚刚记者朋友所说,去年我省参考国家的做法,首次以“省市联办”的方式在辽源市举办了六五环境日省级主场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动力。今年,考虑到白山市在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等方面成效较为显著,我省今年将在白山市举办六五环境日省级主场活动。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活动安排。
2024年六五环境日省级主场活动将于6月5日上午在白山市抚松县举行,活动共安排三项内容:一是调研“两山”转化和督察问题整改生态修复成效案例;二是参观“美丽吉林风采”生态文化展、生态环保科普市集等;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省级主场活动。
此次主场活动,将邀请省市和有关部门领导、生态环境保护各界人士出席。活动现场将举办颁奖仪式,对获评吉林省生态县的县(市)代表、第二届“吉林好人•最美基层环保人”、2024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全省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的集体和个人颁发证书(授牌),大力培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典型,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同时,我们还聘请了3位社会公众人物担任“吉林省生态环境公益大使”,他们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美丽吉林建设。
通过主场活动,将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成就,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同时,我厅将组织全省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以主场辐射带动各地的形式,讲述美丽吉林建设的生动故事。以上是今年我省六五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要安排。
( 责任编辑:董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