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财政决算(草案)和2023年1至8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9-28 11:55 来源: 榆树市财政局
【字体: 打印
                     ——2023年9月19日在榆树市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马 驰

尊敬的洪洲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本次常委会报告2022年财政决算草案2023年1至8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22年财政决算情况

  202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财税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全委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民生,预算执行平稳有序,决算情况总体较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5,68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2.2%,同比下降9.6%;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93,77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5%,同比增长7.6%。加上债务转贷收入65,9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89,178万元、上年结余收入84,019万元和调入资金2,82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总计935,701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完成785,405万元,加上债务还本支出45,570万元、上解支出18,349万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77万元、结转下年支出85,900万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总计完成935,701万元。收支相抵,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22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2,837万元,加上专项债务转贷收入 130,0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 14,062万元、上年结余收入6,591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173,49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24,190万元,加上年终结余40,482万元、上解省支出66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8,158万元后,全年政府性基金支出总计173,490万元。收支相抵,实现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

  实行国企改制后,县(市)级无大中型国有企业,不具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的条件,其所有预决算均已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我市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四)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22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收入102,296万元,加上滚存结余收入95,989万元,收入总计为198,285万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20,078万元,加上滚存结余78,207万元,全年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支出198,285万元,收支相抵。

  (五)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截止2022年末,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738,058万元,其中:一般债务363,288万元,专项债务374,770万元,比上年增加142,614万元。与省政府核定我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788,722万元相比尚有较大的举借空间,各项债务指标均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2023年1-8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我组织收入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局面。在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财税部门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在夯实财政基础、确保财政可持续的前提下,密切配合、强化征管、深入挖潜。

  1至8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5,14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7.6%,同比增长16.1%;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55,66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8.9%,口径增长5.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完成562,34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1.4%,比增长7.3%。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25,795万元,其中: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38,20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完成5,505万元,债务转贷收入完成41,600万元年终结余收入40,482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74,931万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支出52,872万元,同比增长61.4%。

  全市新增地方政府性债务73,70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18,900万元,专项债务54,800万元,同比下降51.1%。前8个月主要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1.攻坚克难抓收入。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局面,全市财税部门积极应对经济影响,坚持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税源监控机制,强化征管措施,加强收入调度,依法依规应收尽收。一是加强部门联动,深化协税护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财税牵头、部门配合、信息共享”的协税护税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培植壮大财源,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二是强化税收征管,加强税源管理。紧紧围绕财源建设抓税源,围绕税源抓增收,建立财源建设和税源管控的长效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突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挖潜增收、强管严控增收。

  2.优化支出保民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一是支持办好民生实事。集中财力用于实施民生工程,继续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重点推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筹措拨付资金22,878万元,全力支持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等建设。筹措拨付资金11,709万元,支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薄弱校改善与能力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等,保障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筹措拨付资金63,434万元,用于优抚就业、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发放公益岗位、就业创业等补贴支出,各项民生和社会事业有力推进。筹措拨付资金4,053万元,用于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人计发清算工作。拨付资金4,843万元,用于卡岔河、拉林河流域防洪抗汛及灾区重建工作。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大乡村投入力度,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面貌。筹措拨付资金9,449万元,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筹措拨付资金104,805万元,用于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玉米大豆水稻生产者补贴和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保障惠民补贴政策落地见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力的支持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3.创新机制助发展。积极落实上级财政部门及市委、市政府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压实推进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持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协作配合,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扶持政策和转移支付、财政奖补等政策资金。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与部门之间沟通联系,及时传递政策资金信息,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用足用好债券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同时制定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计划,及时偿还政府债务到期本息24,072万元,有力防范化解了重大风险。二是科学安排支出预算。坚决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坚持支出有保有压,坚决扛起“三保”责任,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坚持量力而行,做到可压尽压、应压尽压,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4.精细管理上水平。围绕进一步提高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全方位加强财政管理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财政服务。一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预算绩效管理实行预算单位全覆盖,预算项目自我评价全覆盖,财政部门选取重点民生项目进行重点评价,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安排中,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建设投资项目评审(含对外委托评审)754个,其中预算评审项目358个,评审金额278,600万元,审减金额38,400万元,审减率13.78%,结算审减项目396个,评审金额140,500万元,审减金额11,300万元,审减率8.07%。完善政府采购目录,完成政府采购项目143项,节支4,096万元。二是持续优化财政领域营商环境。深化财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坚持算经济账、长远账,在巩固前期减税降费成效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落实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性收费目录清单,同时积极培植财源,支持各项招商引资政策的落实,增强发展后劲。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为确保完成2023年财政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强化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全力支持园区建设,加大扶持重点企业、主导产业、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发展。着力优化调整收入结构,坚持既提高财政收入总量,又注重财政收入质量。推进依法理财,积极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强收入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二是着力保障重点,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深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础上,全力保障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积极争取上级专项和债券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加快推动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改革创新,提升理财能力水平。强化预算统筹,严格执行人大预算,依法、依规、按程序使用财政资金,推进财政结余结转存量资金常态化管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合理拨付和调度资金,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规范性。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有效防范资产流失,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格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四是力绩效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重点民生支出和重大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及问责机制。强化财政监督检查,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尊敬的洪洲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今年财政运行形势异常严峻,我们努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深入改革创新,持续改进作风,加强财政管理,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榆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