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
从“看天吃饭”到“向棚要宝”
“十年前,咱村就是靠天吃饭,玉米价高时能混个肚圆,价跌了连孩子学费都犯愁。”蹲在自家温室旁,村民潘福存手指划过青翠的叶子,眼底映着棚膜外的蓝天,“谁能想到,这薄薄的塑料膜,能让日子翻过身来。”
2007年,彼时的北沟村还困在“玉米独大”的产业茧房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占文带着“两委”班子在102国道旁丈量土地时,脚下的泥土混着车轮碾过的尘土,让他嗅到了商机:“咱村卡在吉黑两省交界,国道穿村走,运菜到哈尔滨、长春比别人快两小时,这就是老天爷赏的饭碗!”
破局之路并非坦途。当“建大棚种蔬菜”的提议摆到村民面前,会场里的烟蒂堆成了小山。“祖祖辈辈种玉米,改种蔬菜要是赔了,全家喝西北风?”质疑声里,刘
占文没多辩解,带着党员建起了大棚。那年冬天,当村民裹着棉袄在炕头猫冬时,大棚里的反季蔬菜卖出了好价钱。这样的收益,像颗石子投进北沟村的心湖,漾开了连片发展的涟漪。
升级:
从“经验种植”到“科技赋能”
“以前凭感觉浇水,现在靠经验和科技。”许永龙蹲在藤蔓间,扬了扬手中的手机。
从土棚到智能温室,北沟村的棚膜升级之路,藏着科技的密钥。2015年,村里把省农科院的专家请进棚,手把手教村民“嫁接育苗”“无土栽培”。起初,村民王俊辉梗着脖子不服:“我种了多年黄瓜,还能不如个戴眼镜的?”直到亲眼看见嫁接后的黄瓜抗病性增加、产量提高三成,他才红着脸搬个小马扎,天天追着专家问技术。
如今的北沟村,培训室成了交流经验和学习的场所。村里的培训室里,投影仪常亮到深夜,专家远程授课时,屏幕前总坐满捧着笔记本的村民。“去年引进的‘螺丝椒’,产量比普通品种高,一斤能多卖五六元。”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庄翻开合作社台账,上面记着更
惊人的数字:全村棚膜产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超65%,无公害认证蔬菜达38种,每棵菜都带着“绿色身份证”闯市场。
聚势: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共赢”
清晨五点,北沟村蔬菜交易中心已是人声鼎沸。冷链车的引擎声、电子秤的报数声、商贩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晨曲。村民王东平的货车刚停稳,批发商就围了上来:“你家的柿子质量好,今天我包圆!”
这热闹场景的背后,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聚势之力。2010年,金土地合作社成立时,村里定下规矩: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散户就像散沙,攥成拳头才能打硬仗。”村干部带着社员跑哈尔滨哈达市场、长春蔬菜批发市场,把“北沟蔬菜”的招牌钉进东北各大商超。
产业链的延伸,让收益雪球越滚越大。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吉鲜农业,建起的3万平方米冷链仓储中心,就像“时光保鲜机”,让刚摘下的蔬菜能多“活”15天,错峰上市时每斤能多赚1.5元;投资2000万元的深加工车间里,品相稍差的蔬菜被做成蔬菜干、腌菜,身价翻番;就连棚膜更换的废旧塑料,也被回收加工成育苗盘——从田头到舌尖,从种植到加工,北沟村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榨出了“油”。
“去年我家两栋大棚,仅靠卖菜纯利润达9万元。”村民王洪宝算着账,指节敲了敲手机里的余额,“原来负债累累,现在买了四轮农用车、面包车、轿车,还翻新了房子,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未来:
从“一村富”到“一片兴”
站在新建的三产融合示范园区的展厅里,王春庄指着墙上的规划图:“东边要建研学基地,让城里孩子来认菜苗、学种植;西边搞采摘乐园,把棚膜经济发展成‘打卡经济’;南边那条河,要整治成景观带,游客摘完菜能钓鱼、能吃农家宴。”
眼下,北沟村的棚膜已从最初的三个试验棚扩展到如今的1070栋,占地470多公顷,年产值突破1.57亿元,带动周边五个村发展配套产业。蔬菜销售至江苏、上海等南方大城市,成为市民餐桌日常。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棚膜,在菜叶上投下斑驳光影。潘福存给最后一茬豆角浇完水,直起身望着连片的棚膜——那层闪耀着光泽的薄膜,不仅锁住了棚内的温度与湿度,更锁住了北沟村对美好日子的向往。
新闻链接:http://www.jlncb.cn/jlncb/pc/paper/c/202509/04/content_1028529.html